勇士辉煌化金星——记志愿军特等功臣潘昌义
“我的父亲潘昌义在我心中是真正的英雄,两年前我怀着对父亲的崇敬,连看了好几遍电影《长津湖》。央视最近又在播电视剧《上甘岭》,我是每集必看。每次看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,眼前便会浮现出父亲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身影。”4月4日,潘昌义的儿子,52岁的潘银在接受笔者采
“我的父亲潘昌义在我心中是真正的英雄,两年前我怀着对父亲的崇敬,连看了好几遍电影《长津湖》。央视最近又在播电视剧《上甘岭》,我是每集必看。每次看抗美援朝战争的影视作品,眼前便会浮现出父亲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身影。”4月4日,潘昌义的儿子,52岁的潘银在接受笔者采
就在这万众瞩目的节日里,一位年仅21岁的志愿军战士被特别安排在贵宾席中,他的神情既紧张又兴奋。
这个总人口还不如中国一个小镇的西欧国家,正悄无声息地卷入了一场发生在万里之外的战火——朝鲜战争。
抗美援朝战争期间,中美双方都有一些战士被对方俘虏,而在志愿军中,有一位唯一记名被俘的女兵。
台湾知名主持人卢秀芳在节目中提到自己的父亲曾是志愿军战俘,这一细节让人眼前一亮。
六十年后,这段被掩盖的往事才终于浮出水面,当真相揭开,世人无不震惊:曾经的战地英豪,竟会败得如此干净利落。
志愿军有很多战士从东北打到海南岛,从华东华南打到大西南大西北,当真是纵横天下,见多识广。而抗美援朝是场国际仗,放眼全球,志愿军这些走南闯北的汉子就成了“土包子”,闹了不少笑话。
可谁又能想到,在敌后那片名叫赤根山的密林深处,有15名志愿军战士隐忍坚守,靠野菜裹腹、靠茅草御寒、靠洞穴栖身,与死亡擦肩三百个日夜。
1953年7月《朝鲜停战协定》签署后,双方依据协定第二条甲项巳款,启动战死者遗骸交接程序。
在朝鲜战场上,“志愿军采用‘人海战术’” 这种错误说法一直甚嚣尘上。韩国曾有一部播放量颇高却遭禁播的影片,表面上看似在彰显志愿军的英勇,实则通过错误呈现,对志愿军高超的战术水平进行了贬损。
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,志愿军唯一一次在火力上对韩国军队形成绝对的压制之势,其中包括苏联威力最强大的喀秋莎大炮,让韩国军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,拥有火力优势的志愿军,战斗力有多么强大。但战场上出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,在我军对韩军阵地肆意倾泻炮弹时,一向
坑道战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后,志愿军依据战争形势和战场实际创造出的一种全新战法,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的标志性战术之一。目前学界关于抗美援朝军事史的研究较多侧重于五次战役阶段,对战略防御阶段独具特色的坑道战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。本文拟依托档案
“老总,这仗真要打到鸭绿江对岸去?”1950年10月4日深夜,西花厅的警卫员小张给彭德怀续茶时,瞥见了作战地图上的红箭头。彭德怀放下放大镜,突然抓起桌上的辣椒罐往地图边一磕:“辣椒够辣才能下饭,兵够硬才能过江!”三天后,这个操着湖南口音的统帅带着首批志愿军跨过
就在上周,四位均龄97岁的重庆籍志愿军老战士颤巍巍站在广场前排。当国旗护卫队铿锵的脚步声划破晨雾,刘世林老人突然挺直佝偻的腰板,对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敬了个标准的军礼——这个动作,他整整等了75年!
1951年,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,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,连夜拉去领赏,然而,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就是这个小战士,把他们耍的团团转!
当一八〇师撤至汉江边,遭所谓联合国军围堵之际,志愿军司令部即驰电北京,毛主席先以电话察前线之情,复发电问曰:“一八〇师情状如何?吾甚念之。”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战场上声称击毙多少敌人,或许会有水分,但俘虏数量可造不了半点假!在雪马里那场激烈战斗中,志愿军第63军187师560团像铁钳一样,牢牢围住了英国皇家格鲁斯特营。著名战地记者李峰在《决战朝鲜》里描述,当时双方遭遇,那真是仇人见面,红了眼。彭总司令果断下令,绝不能
1953年的夏季,本该是朝鲜半岛从血火中走向和平的转折点,却因一人的执拗和挑衅,再次陷入炮火纷飞的炼狱。
1950年12月8日清晨,美军陆战1师工兵营长帕特里奇站在悬崖边缘,眼前是被炸得只剩桥墩的水门桥。零下38度的寒风中,他攥着刚接到的电报,上面只有一行字:“钢梁已从日本启运。”